本站讯(学生记者 李晨)在宜春学院的校园里,有这样一位教师:他既是舞台上闪耀的舞者,又是讲台上倾囊相授的引路人。作为音乐舞蹈学院的青年骨干教师,彭崇用十一年的舞台积淀和教学实践,在舞蹈教育这片沃土上培育出一批批优秀的艺术人才。
一、双重身份:从中国最高舞台“荷花奖”到校园育人园丁
“优秀教师首先要本领过硬,更要真心关爱学生,保护学生的求知欲。”彭崇老师这样定义自己的职业。这位曾荣获中国舞蹈最高奖“荷花奖”的前职业舞者,如今将舞台经验转化为教学智慧。在他的课堂上,一个动作示范七八遍是常态,“舞蹈是肢体的语言,必须让学生先‘看到’,才能‘做到’。”
这种执着源于他的职业经历。2018年,他参演的舞蹈作品《创空间》问鼎“荷花奖”,这段经历成为他教学的宝贵财富。“舞台教会我换位思考,现在我能精准把握学生每个动作的难点。”也正是他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,让他在2018年深圳市舞蹈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荣获宝安区一等奖第一名。
二、教学创新:让传统舞蹈“活”起来
走进彭崇的排练厅,你会看到这样的场景:学生们不是机械地模仿动作,而是热烈讨论着“红军帽”背后的革命故事。这正是他创作的获奖作品《红军帽的记忆》的教学现场。“江西是长征出发地,我想用舞蹈讲述‘八子参军’的红色故事。”他注重对学生的思政教育,独创的“三破三立”教学法,打破传统舞蹈教学的框架——破表现模仿,立文化解码;破动作模仿,立文化理解;破技术至上,立情感表达。这套方法指导学生在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中,凭借作品《赏藏族民间舞》在第五届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中荣获二等奖。
三、严慈相济:亦师亦友的“彭妈”
作为江西省舞蹈家协会和深圳市舞蹈家协会的双协会会员,彭崇在专业上以严格著称,但在生活中却是学生们的知心朋友。“彭妈!”这是学生们对彭崇最亲切的称呼。作为班主任,他手机里存着21级学生58个家庭的联系方式,却坚持不建家长群。“有的家长用老年机,我们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觉得被落下。”他记得每个学生的特点,关注学生的各个方面:为协调性差的男生加练,陪怯场的学生彩排到深夜,甚至自掏腰包请困难学生吃饭。“有个海南学生,饿着肚子来找我...”说起这些,他眼里闪着泪光。正是这份细腻,让他两次荣获“优秀班主任”,更让毕业晚会上,家长们的掌声经久不息。
四、艺术传承:在守正中创新
“每次旋转的舞姿要像流动的花坛,而你们的脚步正在搭建精神的桥梁。”这是彭崇对学生的期许。如今,他正带领团队创作江西文化艺术基金项目——群舞《傩·魈》,以万载傩舞中“小鬼爬杆”的典型动态作为形象依据,将非遗傩舞与现代编舞技法融合。在采访结束时,彭崇对学生们寄语:“舞蹈教育不仅是技艺传授,更是文化传承。希望你们用身体诉说故事,用舞姿传递精神。”
从聚光灯下的舞者到三尺讲台的教师,彭崇用专业与热爱诠释着艺术教育的真谛。在他身上,我们看到了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与担当——既要传艺,更要传心;既要守护传统,更要启迪未来。正如他常说:“好的教育,应该让每个舞步都踏出生命的回响。”
图文一审:袁 哈
图文二审:聂小凤
图文三审:李 磊